网站首页: 主页 > 政策法规 >

四川: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专项规划,加快推动我省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厅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请于2021年11月22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将意见建议(含修改理由)反馈至我厅。
    联系人:唐 亮    联系电话028-87652632
    电子邮箱:scdqb@163.com

    附件:四川省“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11月16日

四川省“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专项规划,以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为主要规划对象。本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省企业发展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省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程、专项行动,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遵循。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规模实力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0万户,其中企业数达179.8万户,民营企业数达到162.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1%,全省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5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3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74户,比“十二五”末增加26户。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6户,比“十二五”末增加5户。全省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32261亿元,利润1552亿元,税收1329亿,百强企业进入门槛从23.23亿元提升到70.63亿元,增幅达204%。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43家,资质等级建筑企业7483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1293家,规上服务业7636家。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取得进展,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2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92.8%,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1万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达8160家,是“十二五”末的3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企业主要分布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数量最多。规上软件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63家,其中软件企业主营收入百亿级企业达11家,十亿级达67家。钢铁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如期完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9%。
      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截至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比达到0.9%,开展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约37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约为25%。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208家、321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8家,四川省现有瞪羚企业达到100家。国家级、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个、88个。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核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核电装备、高端飞行器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培育壮大了极米科技、先导药业、纵横科技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推广以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产业生态圈的组织形式,推动长虹集团、新希望集团创建为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企业类),四川九洲、泸州老窖、中昊晨光等3户企业创建为首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企业类),配套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速向园区(基地)集聚,全省工业企业在园区的集中度达72%。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6%、50.1%,建成5G基站3.7万个,企业“上云”超20万家。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37%。
全省企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强、不优、不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较弱,“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数量偏少,产业引领带动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较为滞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企业发展结构不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30%左右,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发展整体质量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造业企业利润普遍较低。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涉企政策还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情况,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招工难、人才短缺和流失等问题依然突出,涉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宏观环境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四川将抢抓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机遇,奋力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有利条件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都在深刻变革,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汇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四川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全力打造“5+1”现代工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我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我省清洁能源优势将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从面临挑战来看。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贸易规则等重组步伐加快、调整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开拓国际市场的挑战日益加大。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我省资源环境外部约束日益加大,要素价格上涨、流通成本上升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企业将面对低碳转型、生存发展等多重压力,亟需从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人才支撑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提升,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我省企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需要深化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从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新机遇,增强忧患与责任意识,从组织管理、人员能力、业务运营和生态圈融入等多个方面入手,攻克“卡脖子”技术,寻找新伙伴,探索新场景,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计划为契机,以科技研发创新、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八大行动”,更新企业发展理念、打造发展生态、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构建完善以“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领航”企业为路径的“五企”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做优做久,加快培育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业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制造业优质标杆企业,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精准服务,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贡嘎培优”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乡村振兴带动标杆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率先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各类企业协同发展,促进我省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创新发展,融合互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演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共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生。
     坚持开放包容,和谐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主线,深化川渝合作为契机,强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企业总量和优质企业数量不断扩大,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企业能级显著提升。全省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力争到2025年底,百亿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5%以上。
——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贡嗄培优”企业高速成长,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态势明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取得新成效。传统企业提质增效,新兴企业蓬勃发展,支撑形成一批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对企业发展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研发活跃度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
——企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更加深入,绿色发展持续推进,部分行业领航企业竞争实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知名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升规总量显著提升。
——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营商环境更加公平。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表1 “十四五”四川省企业发展主要目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数]
规模能级 千亿企业(户) 6 12
百亿企业(户) 74 100
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户) 0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户) 1.4 2.0
创新驱动 高新技术企业(户) 8160 1.6万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1 500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户) 1208 1500
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 25% 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亿元) 425 700
特色化发展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个(项)) 11 30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个) 74 350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个) 2404 4000
四川省瞪羚企业 100 400
融合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个) 200 400
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重(%) 37% 45%
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家) 296 500
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6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6.5
服务载体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个) 17 30
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个) 71 150
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个) 20 25
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个) 88 120
 
三、重点工程
(一)实施“领航”标杆企业登峰工程
     以入榜“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目标,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优势领域,实施“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培育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制造业优质企业。开展产业链“领航”企业创建,打造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相关业务具有国内国际市场话语权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创新人才、资本和制度组合,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并购重组、强化品牌建设,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布局,适度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增强优势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提高行业国际话语权,到2025年,力争入榜“世界企业500强”3家,在榜“中国企业500强”达到22家、在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8家,引领全省产业能级整体跃升。
专栏1:“领航”标杆企业登峰工程
     实施“贡嘎培优”行动计划。聚焦100户高成长性企业,制定制造业“贡嘎培优”企业认定服务办法,建立全省重点企业协调服务机制,配套开展人才引育、融资对接等系列服务活动,努力打造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制造业优质企业。
     支持进入榜单和兼并重组。激励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对首次入围“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年度榜单的企业给予激励。搭建兼并重组平台,引导“领航”企业以资本经营为手段,以完善分工协作体系为目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对成功实现并购重组的,给予激励。
     引导各类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战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做强做大国有“领航”企业。深入实施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形成“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雁阵企业群,培育我省民营“领航”企业。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引领性工程,加大对外开放和权益保护力度,培育我省外资“领航”企业。
(二)实施“链主”企业引领工程
      以转变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目标,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链较完整的领域,推动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对标同行业先进水平,补齐补强短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支持相关企业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等为纽带,建设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加快构建“龙头+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集群式发展格局。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作、采购等方式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左右岸生态化链接,带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到2025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链主”企业15家,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建设世界级、全国重要的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专栏2:“链主”企业引领工程
     创新组织模式。发挥“链主”企业主导作用,推动一个“链主”企业牵头一条优势产业链,一个优势产业链绘制一条产业链图谱,建立一个专家库,成立一个产业联盟,落实一批产业链发展载体,梳理一批重点项目和配套企业、建立一张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形成一个专属政策组合包。对取得成效且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参加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竞赛(申报)。
     建设产业生态。综合采取产权划转、资产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推动行业分散经营的企业组建若干深耕实体经济的投资控股运营平台,精准掌控核心关键核心资源,推动专业化整合,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实施产业链填缺补短行动,填缺原材料、零部件、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企业,补充研发、销售、采购等供应链关键领域研发团队、供应商和销售商。
      发挥政策导向。引导“链主”企业采购省内中小企业产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按照采购金额一定比例,给予激励。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实施跨台阶激励。对工业领域具有带动作用的优质企业且当年营业收入每新跨过一个100亿元级台阶(含100亿元)和1000亿元级台阶(含1000亿元)的给予激励。落实“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
(三)实施“头部”企业育成工程
     以培育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为目标,聚焦机械装备、电气、消费品等传统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以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细分领域优质企业为对象,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动,深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积极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支持企业对标细分领域先进水平,开发核心工艺,掌握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话语权。鼓励相关地方建立完善投资融资、技术研发等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引进合作方,优化股本结构,深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持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地位,到2025年底,力争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30家(项)、“独角兽”企业20家、“瞪羚”企业400家,成为“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后备军,提升我省细分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省“16+1”重点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
专栏3:“头部”企业育成工程
     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的链条式培育为导向,聚焦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从技术研发、投融资、人才引进、兼并重组、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加强引导,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培育“独角兽”。围绕现代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成立10年以内、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潜力企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构建独角兽分层级、分梯次、精准化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
     培育“瞪羚”。针对创业后跨过“死亡谷”,具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特征,且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天府新区及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经济领域,培育一批“瞪羚”企业。
(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跃升工程
     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挖掘企业和区域特色优势、完善重点领域产业生态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管理精细、工艺技术独特、创新能力强、增长很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创建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选树一批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典型案例,引领全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50家,成为高成长型“头部”企业培育库,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专栏4:专精特新企业跃升工程
      完善制度体系。出台《四川省〈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梳理总结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进一步贯彻落实工信部17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及时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制度政策,完善我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体系。实施《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评价体系。
     突出重点培育。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完善分类分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分类帮扶的培育机制和省市(州)联动的培育库。开展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新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专项激励。到2025年,力争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万余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0余家。
     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涉企优惠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中小企业政策获得感。用好财政专项和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协作配套,实施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改造,开展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检查力度,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实施“小微”企业繁荣工程
     以引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壮大为目标,遴选一批市场前景广、成长空间大、创新驱动强的小微企业,作为“小升规”重点培育对象,强化企业升规系统性支持,统筹推动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完善“小升规”监测机制,加大对培育企业和新上规企业跟踪指导服务,落实“个转企”“小升规”税费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准入便捷、不动产登记和社保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各地“小升规”工作重点从追求数量向壮大数量和提质增效并重转变。到2025年,力争工业类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5000户以上,力争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20000户以上,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军。
专栏5:“小微”企业繁荣工程
     建立培育企业库。指导各地在“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等重点领域,遴选市场前景广、成长空间大、创新驱动强的小微企业作为“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运行监测和动态管理。
     强化服务与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及促进企业改制重组等税收政策。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继续执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基本医疗保险除外)。推进金融顾问服务,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对重点培育企业和新升规企业开展财税知识、统计报表、规范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专项培训,每年组织中小企业在线培训10000人/次、“双创大讲堂”1000人/次、中小企业素质提升总裁培训100人/次。
四、专项行动
(一)创新活力提升行动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创新攻关,聚焦“5+1”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布局投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法、新工艺研发攻关和储备,为企业产品(技术)迭代提供支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在川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培育植根本土的创新型企业。
     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用户单位、配套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上下游资源,组建行业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共享资源、输出标准、开放市场渠道等方式,赋能关联企业和创业者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各方成立法人实体,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促进企业提升“双创”能力,建设“孵化+创投”“孵化器+商业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中试熟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交易方式多样化和价格市场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和专利导航工作,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失信惩戒机制,保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果。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成果转化。
     创新企业应用场景。集中围绕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应用场景IP矩阵,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瞄准太赫兹通信技术、6G、类脑智能、低轨卫星等颠覆性技术或持续性技术,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抢抓新兴产业增长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发挥成都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辐射带动效应,深化前沿数字技术在制造、农业、商业、物流、金融、电信、医疗、教育、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形成一批“场景应用”型企业。依托存储、算力、音频、短视频、直播和影视类载体,打造网红大V和原创IP、文化IP、城市IP,发展网络视听、在线直播等新业态,推动网游、动漫等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娱乐产业发展,促进“网红”与商贸流通业、制造业等基于流量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一批“网红”产品(企业)。
(二)数字赋能深化行动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等支撑。围绕汽车制造、新材料、钢铁、优质白酒等行业重点企业,加快数字技术全流程应用,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持续推动智慧企业建设,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分类培育、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创新企业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针对不同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使用便捷、成本较低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行业领军、平台企业面向行业中小企业开放数字基础设施、核心资源等,促进资源和能力共享,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积极培育工业软件、传感器等工业互联网建设关键环节企业,尽快补齐产业短板。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服务支持,持续提高数据汇集与赋能能力。持续实施“万企上云”行动,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运营水平。推进重点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
     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企业从生产型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支持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国内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探索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远程维护、云制造、工业电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推广服务型制造理念和服务型制造模式,支持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发展,推动面向服务型制造的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发展。
(三)绿色安全托底行动
     推进企业绿色发展。深入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创建,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探索建立健全企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试点。引导企业采购绿色产品,鼓励采取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推进传统产业企业绿色化发展,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企业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成套解决方案服务与装备保障能力。加快建设集信息交流传递、示范案例宣传等为一体的线上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引导企业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开展碳核算,推动核心业务减碳,培育一批零碳产品、零碳工厂。持续实施节能诊断,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探索开展用能预算管理,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能耗管控,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电能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打造垂直一体化循环产业链。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支持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重点环节管理。突出源头管理,落实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要求。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健全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推动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迈上新台阶。
(四)管理能力提质行动
      促进企业创新管理。引导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增效、市场开拓增效、战略转型增效,全面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新空间,变革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提高战略应变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企业分类指导,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聚焦战略布局和核心优势产业,理顺集团与子公司体制关系、激发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力,优化多元板块、处置低效资产,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小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财务、质量、安全、用工等基础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管理对标专项行动,开展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选,实施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诊断服务,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塑造一批同行业企业管理标杆。
      推进品牌质量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四川企业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培育“天府名品”高端区域质量品牌。实施品牌培育、品质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企业和四川制造精品,打造“四川品牌”“百年老店”。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标准。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支持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等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形成一批四川特色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探索圈层信息分享、体验式产品开发、意见领袖引导等新零售方式,推动营销数字化,持续提升品牌传播力、竞争力和溢价能力。举办四川消费品精品展、消费品品牌发布等系列活动,选树重点企业品牌建设的典型案例,塑造“四川精品”形象,讲好“四川造”品牌故事。
      强化企业党建引领。坚持党对企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重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念,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认同感。鼓励企业搭建智慧党建线上平台,推动企业党建信息化、区域化和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对党建载体和形式进行创新性探索实践。发挥群团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将企业党建与基层治理、涉企服务等相融合,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
(五)开放合作拓展行动
      加强双城经济圈企业协同。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协作,推动建设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围绕完善区域产业配套,协同引进和培育关键零部件生产核心企业。深化五区企业协同,发挥成都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成都企业寻求与其他市州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配套合作,实现企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和引导县域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改造升级、拓展市场。
      主动对接国内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和引导企业扩大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企业的合作,促进内陆与沿海沿江沿边企业协作。挖掘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鼓励企业围绕成渝西昆贵等西部重点城市开展合作,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推动泛珠区域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广泛嵌入区域分工链。鼓励地方举办专业化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区域企业交流合作,吸引知名企业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和关联企业协同转移。
      鼓励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企业树立全球视野,开展跨国经营,引导企业在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优化产业链全球化布局,降低供应链成本。支持企业将总部机构、研发设计、高端制造、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环节在四川布局,推动境内外产业链协调联动。鼓励重点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展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领域投资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通过投建营一体化等方式开拓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带动设备、产品、服务、技术出口。依托中国—欧洲中心等高水平国际交往平台,支持企业参与各种重点展会和重大活动,支持有条件企业组团“出海”。
(六)融资增量促进行动
      创新金融产品。加快推动“5+1”产业金融体系建设,推广以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为特点的应收账款融资,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产品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基于企业信用状况的专项信贷融资。完善“园保贷”“天府科创贷”“服保贷”“信易贷”“应急转贷”“制惠贷”等融资增信产品,推广“订单贷”“政采贷”“银税贷”等便捷产品和服务。支持银行对外贸企业开展保单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中小企业政府采购融资支持,推行订单质押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深入实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动态筛选企业进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用,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为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改制、培育孵化、证券登记托管等多方面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用好政府性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企业投资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法人产权交易试点和股权融资试点。
      完善担保体系。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我省的再担保业务和股权投资支持。推广“政府+保险+担保+银行”等风险共担模式。完善以省级再担保机构为龙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体、国有控股担保和民营及外资担保相结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再担保机构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分险比例,推动与银行开展“总对总”合作,实现风险分担。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增资等方式,培育资本规模较大、风险管控能力强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用好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奖补政策和省级财政金融互动奖补政策,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创新担保业务发展模式,探索开展“投担业务联动”,为企业开展投资、委托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鼓励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和信用担保业务。
(七)人才强企聚力行动
      培育企业家队伍。开展“贡嘎培优”企业高端研修、专题交流等活动,开展企业家管理者素质提升、融资能力提升和领军人才等系列专题培训。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及“新生代”企业家培养计划,开展创新型企业家培育项目。弘扬企业家精神,选树优秀企业家,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支持企业牵头建设一批具有影响、有特色的企业家培训基地。
      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培养“天府工匠”,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继续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支持企业通过在发达地区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拓宽人才招募和使用渠道。引导企业做好技术工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晋升通道。建设高职及本科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载体,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或参与技能竞赛、行业标兵评比,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引进企业高端人才。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人才计划等,细化完善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加快集聚培养高精尖短缺人才和团队。鼓励柔性引才用才,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向创新型企业转移,探索研究型企事业单位与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逐步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市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培育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行业协会、人才猎头等,吸引高端人才在我省企业落地生根。
(八)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打造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规范化政企沟通渠道。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精简审批备案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度,优化政务服务。建立标准化企业开办、注销体系,实现“一网通办”“一日办结”,推动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注销“零见面”。主动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务服务,有针对性地出台惠企利企便企政策措施,搭建助企惠企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贯彻《四川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经济主体财产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严格执行重大涉企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企业参与重大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落实《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对新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应审尽审;完善定期评估、动态清理长效机制,及时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贯彻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支持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
     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提升,规范服务机构经营行为。调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的积极性,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完善志愿服务模式,打造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继续开展“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法律政策宣讲下基层进企业”“税务助企市州行”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中国(四川)中小微企业云服务大会、“创客中国”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天府”创新创业大赛,持续办好川商发展大会、天府论坛等企业交流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发改、经信、财政、科技、市场监管、国资等涉企服务部门作用,加强工作统筹规划,整合各地、各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支持市(州)通过竞进拉练等方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服务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要素保障。争取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融资担保降费奖补等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用好省级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鼓励各地建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支持企业跨越发展、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专精特新发展等。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等政策,持续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创新中小企业用地评价和供给制度,保障创新型企业发展用地。实施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放宽电力市场交易准入,推进油气体制改革。
(三)强化监测分析。加强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监测,围绕工业50强企业、“贡嘎培优”企业等开展运行监测,掌握运行状况。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引入研究机构开展我省各种类型企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及时开展困难企业帮扶。
(四)加强宣传推广。不定期开展规划落实情况调研,及时推广各地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经验。收集优秀企业典型案例,传递川企声音、讲好川企故事、宣传川企典型。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以适当方式予以宣传,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产业文化氛围。
 

名词解释
[1] “5+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2] “4+6”现代服务业体系:4大支柱型服务业,包括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以及6大成长型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
[3] “10+3”现代农业体系:10大优势特色产业,包括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以及3大先导性产业,包括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
[4] R&D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是指为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5] 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6] 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
[7] 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8]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指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版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指推动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9]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扩大北向、打通西向,着力畅通开放合作通道,以大通道促大开放。
[10] “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五千”即实现5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百”即培育100家上交所蓝筹精选企业、100家中小板精选企业、100家创业板行动企业、100家科创板重点企业、100家境外上市重点企业。
[11]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2] 三同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进行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13] 双超双有:“双超”指产生和排放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控制指标。“双有”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