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关于印发《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专项一 弘扬科学精神行动 |
推动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以自治区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等为主体,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典型。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定期座谈交流、调研采风机制,讲好科技故事。 |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部署,坚持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充分调动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各类科普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普社会化协同新格局,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1.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以创新素养教育为重点,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各市、县(区)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体验场馆,定期举办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青少年科普竞赛活动,提高全区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规范和促进校外科学教育发展。健全校外科技活动与校内科学教育衔接机制,增强科普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科技文化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功能,发挥各类科普设施在校外科学教育中的阵地作用。鼓励开发特色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兴趣的科学教育课程课件。完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科学课程建设和科学培训。鼓励引导外国专家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聚焦乡村振兴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扎实推进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把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融入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和农业实训基地作用,健全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加强乡村科普工作站建设,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乡镇学校、文化站等载体,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创新培训方式,用好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农技推广人员和乡土人才队伍,分层分类加强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技能人才、乡村科技人才等重点人群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十四五”期间,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全区行政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信息员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 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为目标,加强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以竞赛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竞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区行动。围绕产业工人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为基础、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职业培训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十四五”期间培训产业工人5万人次、高层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次。
4. 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科普基地、老年大学、老年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农村)服务中心(站、所)等场所和设施,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经常性开展健康生活、安全教育、急救技能培训、突发事故防范、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大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扩大老年人科普资源供给,满足老年人形式多样、精准多元的科普需求。
5. 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等深入开展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普基地等参观学习,定期举办科普报告会和专题科普讲座,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主动学习前沿科学知识和创新发展趋势,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提升科学决策、科学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20万人次以上。
专项二 “科教融合”行动 |
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提高中小学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比重,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义务教育和科普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新体系。建设中小学智慧科普校园20所以上、科普示范学校20所以上,培育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家左右。形成“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科教融合新机制和全社会关注科技、崇尚创新的“科教融合”新局面,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专项三 “银龄智慧”行动 |
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生活的需求和困难,依托各级科协、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城乡社区服务站、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室等场所,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十四五”期间,面向全区老年人群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普及50万人次以上。 |
健全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坚持资源共享、突出实效,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科技馆、自然类博物馆、科普基地和基层科普活动场所覆盖率,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构建分布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1. 完善特色科普场馆体系。提升现有科技馆的科学内涵,加强市、县(区)科技馆建设,加大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平台,开展线上科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特色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拓展科普功能,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科普讲座、文化活动、各类展览。推动形成以区、市两级科技馆为骨干,县级科技馆和专业性特色科普场馆为辅助,辐射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现代特色科普场馆体系。
2.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动态调整和以奖代补支持机制,鼓励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推进生态环境、林草、气象、地震、体育等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旅游场所等增加实验室、研发基地、生产线、产品展示中心的科普功能,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兴办科普(教育)基地。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主题科普展教资源开发,增强展教功能,努力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为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创新成果展示基地和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
3. 拓展基层科普阵地。坚持科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支持市、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一批科普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丰富科普内容,拓宽科普渠道,大力普及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科学知识。依托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加强科普工作站、科普活动室(站)等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搭建科普载体,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开展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打造全域科普样板。
专项四 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升级行动 |
培育提升科普基地、科普示范点、科普工作站等,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学科完备、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具备优质的科普资源和服务能力。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0个以上,新培育自治区科普基地50家以上,建设科普工作站30个以上。加大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科技馆体系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全区实体科技馆观众接待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服务县域全覆盖,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 |
(四)实施科学传播升级工程。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升科学传播数字化水平,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创新科普供给模式,大力开发创作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科普作品,努力打造科技教育和科普传播品牌。1. 构建全媒体科学传播矩阵。推进高质量科学传播平台建设,提升科学传播数字化水平。加强科普传播新技术应用,统筹自治区各级各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属“两微一端”新媒体及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多途径多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科普品牌栏目。加大“科普中国”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注册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活跃度。鼓励各级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利用本单位网站、刊物等开设科普专栏,主动发声、快速反应,向社会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形成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发展的科学传播格局。
2. 加强科普作品开发创作。鼓励科技工作者、科普从业者、学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加强科技前沿、食品安全、医疗健康、防灾减灾、绿色环保、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优质科普内容创制和作品开发。大力推广科普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跨媒体、跨终端传播。聚焦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联合主流新闻媒体、有关应急管理机构等,及时进行科普解读。加快数字技术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丰富数字科普内容供给。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鼓励支持科技成果完成人员通过创作科普图书、科普微视频、科普动漫等科普作品,开发科技成果实物模型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推广科技成果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互动体验性强的科普展教品。
3. 发展智慧科普。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依托“科普中国”品牌及资源平台,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满足公众个性化科普需求。发展壮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健全“科普宁夏” 服务体系。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促进科普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构建区市县联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加强宁夏数字科技馆建设,实现场馆科普资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
专项五 科普全媒体传播行动 |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传播科普短视频等科普资源,形成融媒体传播合力,建立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十四五”期间,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普遍开设科教栏目。实现“科普中国”APP注册人数和传播量持续增长,科普信息员注册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 |
专项六 精品科普内容创作行动 |
加强优秀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增加VR、AR、MR等形式的科普短视频、互动式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科幻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新型科普产品供给。创新主题化、系列化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资源包,满足科普基础设施新建和更新改造需要。围绕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推出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形式的优质科普作品。加强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科普内容建设,提高科普传播效果。“十四五”期间开发创作各类科普作品300件以上。 |
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围绕乡村振兴、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等重点任务,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方式,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
1. 推进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等能力。利用农村科普设施、文化设施等阵地,以“科普+”“+科普”等方式,探索农村科普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服务新模式、新手段、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学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基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普服务。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辐射引领作用,推动科普服务乡村振兴。
2. 加强科普支撑“健康宁夏”建设。围绕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建立完善区、市、县、乡(镇)四级卫生健康科普宣传体系,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合理用药、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维护健康知识与技能,完善健康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栏目,利用健康教育基地、社区和乡镇科普活动室等阵地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健康话题,以“健康知识大讲堂”、微视频、漫画图册等形式,开展全生命周期科普活动,普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覆盖面和公众参与度。围绕支撑“平安宁夏”建设,加强科技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生产、禁毒、应急等知识普及,不断提高全民应急意识和安全素养。发挥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群众团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经常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形成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科普活动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 “云上科普”活动。鼓励城镇社区利用社区书苑、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公园科普长廊等阵地和设施,加强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服务融入基层管理。制定科普旅游指南,推动“科普+旅游+研学+休闲” 融合发展。
专项七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
围绕自治区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持续提升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万名以上,培训农村技能人才5万人次。各行政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信息员覆盖率达到90%以上。 |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优化科普人才结构,提升科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充分调动社会科普人才力量,努力建设一支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
1. 提升科普人才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科学传播课程,培养专业科普人才。推进专职科普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在图资系列中增设科普专业,打通科普专业人员晋升途径。拓宽科普人才渠道,优化科普人才结构。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从事科普工作,积极向大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强化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责任。支持建立科普类社会团体,汇聚多方力量推进科普工作。建立完善科普人员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通过举办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创新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科普人员培训力度。
2. 壮大科技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在职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科普作家、科技辅导员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专业技术特长,鼓励志愿参与科学传播和普及工作。建立完善科技志愿者管理制度及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科技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志愿者培训,积极培育科幻创作、科普游戏等社团组织,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组织动员知名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乡村、社区等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到“十四五”末全区科技志愿者超过5万人。
专项八 科普人才培育行动 |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增强适应新时期科普发展的能力。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产品研发和科普讲解人才。“十四五”末,全区专职科普人员突破3000人,科技志愿者超过5万人。 |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县(区)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落实规划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将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地方、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市县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作的常态化科普协调机制。完善自治区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主动谋划推进行业科普工作。适时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各级学会要把科普作为学会改革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服务紧密结合,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途径和机会。
(二)加大科普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普专项投入,逐步提高人均科普经费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发挥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兴办科普服务机构,促进科普投入多元化、科普主体社会化,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科普统计和评估制度,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定期开展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发布科普相关统计数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完善科普政策、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