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主页 > 政策法规 >

近二十省市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近日,江西等多省市科技厅(局)陆续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江西、贵州、河北、黑龙江、福建、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甘肃、上海、江苏、天津、浙江、海南、内蒙古16个省(市)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动源君从发展目标、重点研发领域方向/重点任务等方面将已公布的各省(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进行了梳理,以下为具体内容:

一、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格局趋于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加快迈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1.科技创新区域体系不断优化。 构建“一核十城多链”的协同创新区域布局;推进已建六大科创城发展,扩大范围建设十大科创新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多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

2.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性进展,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进一步提升,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3.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研发人员规模进一步提升,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在本土院士培养、外省院士引进,以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引进与培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能升级。 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启动建设省实验室,重点建设省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建设。

5.引领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重点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取得新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6.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 建成集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交易、服务、咨询“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技术市场平台。产学研用加速融合,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运用保护持续强化,发明专利量质齐升。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二、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目标

到2025年,以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带动全局,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基本建成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力争进入全国前15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20位。

——开放式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军民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

——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更加健全,培育支撑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和中坚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倍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重点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8%。

——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改善。 激励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基本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专栏1 “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

(%)

19.0*

-

12以上

2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

(%)

9.66*

11

-

3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

(%)

11

-

15左右

4

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

(%)

2.10*

4.21

-

5

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

1.40

2.5

-

6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

0.93*

1.8

-

7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7.22

12

-

注:“*”为2019年数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专栏2 良种良法

种质资源创新。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鉴定评价、基因发掘等技术,种质资源库建设技术与应用,品种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技术;高产、高效、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错时错季、专用、特色及功能性品种选育技术,重金属低累积新品种选育技术,高光效和高碳汇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优异基因的挖掘及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快速驯化改良协同调控机制、重要性状遗传和表观变异规律研究;种子(苗)快速繁育、集约化生产及质量检测关键技术。

种植养殖技术。 绿色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肥药减施增效绿色栽培技术,光热水肥高效利用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山地宜机化栽培技术,仿野生栽培技术,基于机器识别的作物表型分析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稻+”种养技术,林下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养殖配套技术,种畜场智能精准监控技术;珠江水系鱼类仿野生养殖技术,海产品陆基养殖技术,大水面生态渔业关键共性技术;特色饲草料开发利用技术,精准营养供给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菌类作物栽培质量检测关键技术等;局部小气候气象预报等精准农业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技术,高效智能复合肥、专用肥料研制与绿色科学施肥技术,智能化高效复合肥创制技术;草山草坡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AP)要求的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体系构建。

病虫害防治及疫病防控。 新发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重大病虫草鼠害成灾规律及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近野生栽培无公害病害防治技术;火红蚁、草地贪夜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机制和防控技术;重要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技术,畜禽、水产疫病流行规律及防控技术,养殖场病原混合感染防控与精准治疗技术;动物疫苗和天然药物制剂创制技术,新型生物农药、绿色农药高分子设计与创制技术;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和高效施药技术。

农业生态安全与资源再利用。 种植养殖及加工废弃物和有害副产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关键技术;历史遗留重金属高风险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约化种植耕地保育技术,退化草地修复与改良技术,健康土壤培育技术,草地质量与土壤健康维持与提升技术,地力提升及水土流失阻控技术,可持续的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等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监测、阻控与修复技术,农田系统典型有机污染物残留削减与阻控修复技术,定时降解农膜及菌棒制备技术;动物无抗生产及中草药添加剂替代抗生素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湖库生态养殖环境评价体系;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废菌棒、药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

专栏3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农业机械化。 针对不同地形及土壤“宜机化”改造技术及标准,种子(苗)智能生产机械研制,山地轻简宜机栽培采收技术,山地高效智能作业、工厂化农业机器人智能作业装备,新型传感器和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业机械;特色作物精密播种、自动整形修剪、高效精准除杂、精准对靶喷施肥药、果实自动套袋、智能采收、田间分级等智能化装备研制与应用。

农业智能化。 种质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动态监测关键技术,耕地资源数字化与农作物精准施肥技术,农业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与监测关键技术,农产品贮运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产量预估等智能化技术,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技术,智慧种植养殖过程智能化协同管控、智能化作业、数字化物流管理关键技术,农业环境信息、动植物生命信息与品质信息、农机工况信息的实时感知和解析技术,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和重金属等信息快速实时高通量感知与诊断技术;畜禽养殖自动化控制与数字化管理技术,湖区库区鱼群定位跟踪技术;农业4.0技术台阶少人/无人化“智慧农场”集成技术与应用。

专栏4 农产品精深加工

农产品精深加工。 功能性成分高效提取与纯化关键技术,生物工程、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新型非热加工、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果实采后生理与品质调控、农产品产后储藏物流过程品质调控技术,智能保鲜物流关键技术,活性包装材料和无水保活物流技术,保鲜剂精准控释纳米材料及保鲜剂减量增效技术;茶叶自动化拼配和受控发酵技术;农产品制备工艺和包装贮藏及质量控制技术,生鲜农产品产后保质减损和精准气调保鲜关键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优化,农产品产后储藏物流过程品质调控技术;果品、蔬菜、茶叶、辣椒、菌类、中药材和优质粮油作物的精细化产品研发,水果复合饮料研发,以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印染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链关键技术,生态特色食品加工智能制造技术,生态特色食品加工过程品质重构技术,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特色调味品开发技术,油制辣椒调味品自动化关键技术,发酵辣椒制品的工业化加工技术;传统酸汤功能微生物发掘、驯化和优化酸汤菌株的产酸和产香技术,酸汤智能生产成套设备研发,酸汤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黔菜便携式创新技术,生态黔菜系列标准制定研究,传统黔式肉制品特色精深加工技术;食用菌功能性食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生态特色食品安全无害物甄别、风险评估技术,生态特色食品安全有害物高通量精准检测技术及产品创制。

专栏5 乡村振兴

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与复合高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产业化技术,村镇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化技术;传统建筑保护关键技术,农村传统木结构民居改造中的组件标准化、建筑信息模型(BIM)库和工业软件研究;乡村水土环境智能化综合管理与管控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技术,乡村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技术;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乡村沟渠塘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乡村低碳技术;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保护技术;数字乡村建设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创新。

专栏6 现代能源

煤炭资源高效利用。 低品质煤提质转化高效应用技术,煤炭伴生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矸石减量化技术,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液化)开采技术;智能采掘新工艺、新装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IPV6、物联网等的智慧矿山建设技术。

煤层气(瓦斯)开发利用。 低阶煤层气储层保护、评价技术,多煤层合采储层优选评价技术;煤层气(煤矿瓦斯)压裂抽采技术,瓦斯与煤共采技术,煤系气多气合采关键技术,煤矿采动区多场耦合煤气共采技术,煤矿区“三区联动”抽采煤层气(煤矿瓦斯)关键技术;多煤层叠置气藏适应性关键技术,废弃矿山采空区煤层气(瓦斯)开发与利用技术,低透松软煤层地面水平井压裂增透技术;多煤层分压合采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排采关键技术及装备。

页岩气开发利用。 深地页岩气有利区与富集区优选技术,页岩气分析与应用技术;多层次深地页岩气绿色勘查评价技术,页岩气勘查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技术;页岩气开采一体化技术,页岩气新型管网技术;页岩层高效钻完井关键技术,向斜型页岩气储层增透技术,向斜型页岩气高效排采关键技术。

生物质能源利用。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制冷、制氢等耦合利用关键技术;废弃生物质资源发电技术,生物质火力发电智能化改造技术,农林畜牧废弃物能源化工技术。

地热能利用。 城镇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技术;浅层无干扰地热供暖技术、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中深层地热能(水热型)、赋存规律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氢能。 地下天然氢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天然气等离子体裂解制氢技术,有机液态氢、高压气态、固态储氢和管道输氢等安全高效储运技术及装备,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制氢技术;氢燃气轮机关键技术,氢加工、氢燃料电池等应用技术。

清洁能源发电。 循环流化床技术示范;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垃圾发电的收集与预处理技术,低热值垃圾高效利用技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分散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及储能利用技术。

火电升级转型。 煤矸石等非煤固体可燃物掺配掺烧技术,清洁型大比例低热值煤泥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燃煤机组超低氮燃烧,超超临界清洁高效循环流化床机组应用技术;现役机组节能、超低排放、灵活性和智能化改造技术。

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 集成可再生能源的主动配电网技术,风电、光伏大规模友好并网技术,智能用电与供需互动、储能与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智能储电系统集成技术;新型储能技术及设备,电化学、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综合能源系统能效评价及优化技术,电力行业北斗卫星应用关键技术。

专栏7 新能源汽车

汽车整车制造及核心组件。 新能源汽车整车布置、安全技术、轻量化技术、节能技术,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高效机电耦合、高效稳定控制、能量回收等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技术,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车载中央处理器和车载网络;智能底盘、智能座舱、车路协同技术,群体智能算法和智能决策系统技术,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技术集成。

动力供给及装备。 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新材料,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关键技术,无钴低钴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电池技术,碳素制备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锂电池产业化等技术,新型高性能PI电池隔膜等产品研发,高比能、高安全、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原材料制备技术;车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储能和充气站技术;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超级快充、无线快充、整车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装备研制,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互联互通系统技术,电动汽车新型高效率多功能充电和储能式充(换)电站技术。

专栏8 优质烟酒

酒。 原辅料成分指纹图谱技术,特征指纹图谱及图谱数据库、原产地溯源技术体系,特征成分和微量组分分析技术,酿酒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技术,酒类高效发酵技术;白酒储藏技术与酒体设计关键技术,酱香酒行业标识解析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优质米酒酿造技术;酿酒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技术,白酒理化指标智能识别和自动勾调技术,优质白酒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关键技术;生产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可靠防伪及包装技术。

烟。 烟叶香气提升精准烘烤工艺,烟叶清洁智能化烘烤技术,烟叶生产及复烤全过程智能感知、智能处理、自动作业等技术。

专栏9 现代化工

磷化工。 高硅、高镁铁铝磷矿和中低品位复杂难选磷矿清洁高效选矿技术,湿法磷酸和黄磷生产过程强化与能效提升技术;传统磷肥生产过程智能化与能效提升技术,湿法磷酸制高效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纯精细磷酸盐关键技术;储能电池用高性能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六氟磷酸锂非氯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黄磷清洁生产和后加工关键技术。

煤化工。 煤高效气化技术,低阶煤清洁高效分级分质利用关键技术,合成气中各组分气体高效分离净化技术;甲醇、煤焦油精深加工技术,煤制聚乙醇酸(PGA)、煤制烯烃、乙二醇、煤制芳烃等煤基材料、聚酯类新材料、可降解塑料、煤基氢能源及清洁能源等精深加工技术;煤焦化与煤气化气相组分中有效组分的高效分离技术,煤化工与其它工业产业耦合技术,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关键技术,现代煤化工后产品加工技术;煤制醇醚能源、煤制氢能源技术装备。

特色化工。 钡盐产业化关键技术,钡盐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电子级精细氟化工关键技术;高性能锰盐及锰基新材料关键技术;难溶性钾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特种轮胎及专用橡胶与助剂关键技术,优势林产资源有效成分提取与精深加工技术,聚合物生物基功能助剂关键技术,绿色作物健康保护剂、生长发育调控剂、缓释药肥等关键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新材料;赤泥与磷石膏胶凝材料、新型耐高温磷系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特种化学品制备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优势资源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推广;非金属矿深加工关键技术。

专栏10 先进装备制造

航空航天领域装备。 高级教练机、工农用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整机产品,民用航天地面发射装备等整机产品,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装备集成创新;民用航空航天电源、电子设备、电机、电控等系统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铸锻件、高端液压元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可靠长寿命轴承齿轮、高性能电子元器件。

工程及矿山机械。 城市地下管网装备,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控制系统智能化技术集成,重要零部件、基础件关键工艺制造技术,特殊环境下的智能工程作业机械,道路应急抢通、救援运输、复杂地形救援抢险装备;大型装备部件整体成型技术;智能煤炭综采设备、瓦斯检测抽采设备、井下监测监控等新型矿用设备,煤炭地下气化成套装备,“121”工法条件下成套无人化装备,“110”“N00”工法条件下成套智能装备,适应煤炭地下气化(无井式)、瓦斯抽采和煤层气利用技术,满足碳达峰碳中和需求的兆瓦级小型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分布式发电装置,煤矿智能机器人,煤矿灾害智能预测预警装备。

电力装备。 智能高低压成套开关、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数字化智能化输变电装备,核电零部件研制,智能电网输变电、用户端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系统,能源路由器研发与技术示范,自主可控一二次设备关键技术。

特色装备。 化工装备、智慧酿酒、自动包装、分拣成套等专用设备、智能测控系统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智能液压装置制造技术;减速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及控制系统制造技术,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电梯及成套设备、智能立体停车设备,耕种、采收、加工等山地农机装备,超临界萃取、前后端处理、精制纯化等食品加工装备;高品质砂石制备装备、建筑材料成套装备、物流仓储装备等装备,再生水回用、土地污染修复、噪声防治等技术设备,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设备、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设备、污水处理膜设备、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装备、柴油机尾气净化器等装备。

专栏11 基础材料

重点基础材料。 高纯硫酸锰、镍钴锰氢氧化物、镍钴锰酸锂、锰盐、磁性材料精深加工技术,镍基无钴多元前驱体及高性能正极材料;钛合金材料及制品制造关键技术,电子级高纯钛制造技术及应用;高强、高导、耐热铝合金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高端高品质海绵钛制造新技术;电解金属锰以及低磷低碳硅锰合金、高硅锰合金等系列锰合金材料精深加工技术,高纯锌锭及合金精深加工技术,锑锡铅等材料深加工技术,高性能铜箔制备技术,黄金深加工关键技术。

先进结构材料。 高品质高温合金制造技术,汽车、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铝合金制造技术,轻量化构件用高端铝合金产品制造技术,高端钛合金制造技术及应用,新型镁合金、铝镁合金材料及型材加工技术,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制品、铜箔制备技术,高端基础件用特殊钢及加工技术,高性能紧固或传动基础件制造,金属零部件增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创新;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大直径钢绳、磷化涂层钢丝绳、焊丝等高品质产品研发。

电子材料。 超导、导电、电阻材料、介质材料、磁性材料、光电材料、敏感材料与封装材料、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新型显示材料、大功率固态激光器关键材料、新一代集成电路制造材料等关键技术。

新型绿色材料。 功能性薄膜、气凝胶、聚酞亚胺泡沫碳纤维等新材料精深加工技术,玄武岩复合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农膜、快递包装等绿色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特色农产品功能包装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创新;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钝化高端药剂材料,碳捕集先进材料关键技术,苗绣等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品水溶衬底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专栏12 大数据电子信息

信息通讯技术。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数据中台、区块链等核心技术与应用创新,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大数据安全和隐私研究、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集成、可视化大数据分析、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跨学科领域交叉的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等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标准研究;机器学习、新型人机交互、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集约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数据库、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等及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技术;信道编码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即时信息交互、移动控制等物联网技术。

电子元器件。 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关键共性技术,RISC-V、MEMS等新型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和研发平台,新型传感器及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IGBT等功率器件及功率模块,光电器件,LTCC组件及模块,高频功率器件、微波元件、接触器、继电器、高性能开关关键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 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性的服务器,面向数据中心的融合架构服务器产品;可动态重构的云计算服务器系统架构技术,硬件系统优化裁剪设计技术、低功耗设计技术、高效供电和散热技术、虚拟化优化等关键技术。

智能终端。 超高清显示、触显一体化、生物识别认证、虚拟现实、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智能服务等技术,工业智能移动终端关键技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无人值守技术,AR/VR漫游技术,相关工业软件系统研发。

专栏13 医药创新

中药现代化。 中药民族药新产品研发;中药材质量提升和加工炮制技术,中药独家大品种质量提升、二次开发及新增适应症的研究,名优特色药品质量标准提升与深度开发技术;天然产物药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中药民族药生产及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苗药进入国家药典科技支撑关键技术,中药民族药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替代研究;中药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经典名方及民族经验方的收集、整理、研发与创新,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产品开发,药食同源新产品研发。

化学药。 化合物库和靶点筛选相关技术,化学药物高效生物合成技术;原料药制备方法、工艺、设备关键技术,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防治重大疾病的化药新品种,针对临床急需用药和罕见病用药的化学药新药,临床急需、原研专利到期药等高端仿制药关键技术。

生物药。 天然产物高效生物合成技术,治疗性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关键技术;胎盘多肽注射液进一步研发,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生物诊断试剂,重大疾病的药物新靶标以及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等创新药物;细胞(免疫细胞、干细胞)药物关键技术及临床前研究。

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 个人防护用品、医用智能高压氧舱系列产品、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用产品关键技术,智能控制医疗设备、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等生物材料关键技术,高品质医用耗材新品、体外高精度诊断产品及标准物质、医药中间体材料产品、检测试剂盒及相关配套设备关键技术;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等产品关键技术,新型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等新型治疗装备产品,制药智能技术与应用创新。

专栏14 文化与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技术,民族民间文物修复技术;公共文化服务关键技术,文化资源虚实展示、地理信息服务、线上线下数字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技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化遗产资源整体保护,文物知识挖掘与展示技术;内容定向分发、民族语言机器翻译(NLP)、跨媒体分析、内容智能审核、文化内容智能化创作与分发管理等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学重点学科教案和题库设计,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技术的跨地区教学技术,基于众包的作业/试卷线上批改和知识薄弱点分析,基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系统,基于VR/AR/MR的辅助教学技术。

旅游产业。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数字化体验产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研发,基于VR/AR及智能感知技术的沉浸式虚拟旅游产品,适合山地旅游的登山用品、野营用品等智能装备;“贵银”“苗绣”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关键技术;融合苗乡侗寨传统制作工艺等特色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研发;旅游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综合服务技术,旅游文化和生态环保综合评价技术;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技术,喀斯特洞穴旅游、科考、探险及体验等勘测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面向森林、温泉、中医等康养产业综合服务云平台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康养服务定制技术;“山地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相关技术;5G+文旅研究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创新。

专栏15 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科技服务。 CRO、ODM等研发服务业,科技资源池构建、科技资源数据分析、科技资源精准服务、分布式科技资源空间优化与配置、开放式科技云服务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技术成果的熟化分析与评价技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交易全链条服务支撑技术,线上技术交易与线下技术研发之间的对接机制和模式;知识产权大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检索挖掘和深度加工、内容自动抽取与关联、智能组合分析、预警等关键技术;开放式科技咨询的服务模块化标准体系、科技咨询运营流程与支撑技术;基于区块链、知识图谱技术的科技文献开放共享平台;质量提升试验检测与评估、重要关键设备安全监测评估、试验检测评估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协同技术。

运输及现代物流。 物流大数据“聚通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技术,通用型智能移动终端北斗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物流公共数据互联互通技术,智慧物流服务产品开发与应用;智能标签自动识别、产品跟踪溯源技术,绿色物流包装技术,智慧供应链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以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为重点的智能化无人站场关键技术与应用。

现代金融。 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运用,现代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服务交易与征信体系研究,基于智能合约的资产交易技术,金融数据的智能采集、存储、预处理、管理、分析和应用技术;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产品,金融科技国产化替代技术与应用创新。

现代商贸。 商贸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应用技术,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新型业态应用技术,特色农产品可视溯源体系和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网络化生产经营和消费服务技术,自适应流通、通关协同和网络交易业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网络市场智能检测、电子票据、安全交易保障技术及系统。

会展服务。 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场馆建设技术,会展软件系统开发,会展管理平台技术,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会展活动中的应用。

专栏16 人口健康

公共卫生安全。 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技术和临床应用创新,重大传染性疾病感知、判断、决策、处置技术;突发急性传染病预测预警与防治;艾滋病、肝炎、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发现、治疗关键技术;人体微生态干预技术。

疾病防治。 重大疾病诊疗技术提升与应用创新,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恶性肿瘤罕见病发病机制与防治技术,精准诊断、靶向治疗技术,转化医学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创新,中西医协同创新及诊断和治疗技术;病原微生物遗传信息数据关键技术,基于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预防诊断、精准治疗、康复护理技术,精准医学与基层适宜技术,信息技术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创新,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分子核酸、抗原抗体、高通量测序等先进疾病筛查诊断技术;人体微生物组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及在诊疗中的应用;中医、苗医等特色医疗技术;重大疾病中医药/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残障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治技术。

妇幼健康。 孕产妇健康保障、妇科疾病诊治、辅助生殖、出生缺陷防治、儿童疾病(肥胖、近视、自闭症、遗传病、先天性疾病)诊疗、儿童发育监测、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关键技术;妇幼健康适应技术创新与应用,高通量基因检测、人工智能超声检查技术在产前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老年医学与养老服务。 衰老机理、人体机能维持和功能促进以及延缓衰老方法等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创新,老年慢性病共病诊疗、老年常见疾病防控和康复护理技术;老年居家社区智能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老年疾病防治、健康检查、功能代偿、康复训练、生活辅助、安宁疗护等新型老年医疗服务技术,适老助老技术产品开发。

专栏17 生态环保

气候。 基于“云贵准静止锋”的贵州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FAST”区域冰雹形成机理及防控技术,人工影响天气共性关键技术,贵州冻雨天气监测技术,灾害性天气早期预警、分类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技术应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策略。

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城市废弃物处理、农业活动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测算、减排技术;化工、冶金、水泥等难减行业深度脱碳技术;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森林、草原、湿地固碳增汇技术,土壤碳汇技术、生物炭碳汇技术;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方法研究,石漠化治理固碳增汇、黏土矿物风化碳汇的贡献评估研究。

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 石漠化等脆弱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地质环境风险及污染场地识别及环境治理修复技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地下水保水开采、施工等关键技术,地下水系的资源量及分布、水质动态多维监测、水质风险预测预警防控治理技术,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生态产品开发技术与价值实现技术,“天地空、点线面”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绿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技术。

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技术,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污泥处理处置、渗滤液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水污染防治技术,废水深度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等关键技术;工业聚集区、废弃矿山酸性废水影响区、垃圾填埋场影响区等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与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铝、磷、锰、汞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及固体废弃物“3R”技术,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技术,赤泥、磷石膏、电解锰渣、钢渣、电石渣、钡渣、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复杂难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技术,废弃矿山酸性废水治理技术,尾矿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尾矿库尾水排放及下游地表水水质的监测监控技术;喀斯特地区塑料污染机理、监测、综合治理技术,塑料源头减量控制及替代技术;磷石膏“土壤化”技术,土壤污染管控与绿色修复技术,废弃土地规模化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重大工程生态安全保障。 两江上游、重大工程周边生态安全监测、评估、预警及保障技术,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测、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重大工程活动(矿业、园区、水利、交通等)与喀斯特水环境互馈机制等关键技术,重大工程活动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水利信息采集技术,水利模型和算法共享平台技术。

资源高效利用。 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清洗、加工、处理关键技术,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资产管理关键技术,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定位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矿产资源成矿机理、找矿规律、快速高效勘查及预测,快速、动态、精细、全息的三维地学建模技术,深部找矿预测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智能化矿产勘查关键技术,低品质资源高效提质与综合利用技术,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汞锰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技术;深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和原位制氢技术与应用创新,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矿山绿色安全开采技术;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生产生活行业节水工艺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

专栏18 新型城镇化

现代交通。 特殊地质和复杂结构下桥梁隧道、公路工程、水运工程、数字化维养等领域关键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下路面/路基及大型交通工程构筑物智能养护关键技术,交叉隧道群设计与建造技术、悬索桥隧道锚建造关键技术;复杂地形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及时预警和基础设施安全状态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关键技术,具有可靠通信、高精定位、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运输装备;交通本质安全、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等保障技术;全寿命周期智慧高速公路技术,高速公路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车辆通行安全分析、预警与交通控制关键技术。

绿色安全建筑。 新型环保木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木结构民居构件工厂化制造关键技术;预制混凝土结构建筑工业化技术,砌体建筑抗震加固关键技术,农村危房改造砌体抗震能力提升技术;大跨空间结构智慧建筑建造技术;分布式协同建造和配送技术与应用;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技术,节能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智能绿色建筑建造与运行信息化技术;建筑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监测技术。

新型建材。 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和低碳建材关键技术,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建材关键技术,天然石材资源高效环保型开采加工和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建材关键技术,磷石膏制备防火石膏板技术;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大类装配式建筑产品开发利用技术,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研发及制备关键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在线检测技术及装置。

城市更新。 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城市修补、城市数字化管控、城市信息模型(CIM)开发等技术,城乡生态空间构建与管控技术;城市生态涵养和生态治理修复技术,城市生态修复与评估监管等关键技术;建筑物污染源控制及消纳技术,室外水质、土壤、噪声等污染源控制技术;老城区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功能提升、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城镇(园区、综合体)及住宅小区(社区、单元)节能减排循环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城市管理。 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建筑与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智能感知技术,基于北斗的建筑物在线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全民友好社区建设关键技术;新型城镇清洁供暖、建筑配电技术及系统。

专栏19 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

防灾减灾。 滑坡、山体崩塌、山洪等灾害成灾机理及风险评价、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勘查、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获取和对地观测融合应用关键技术,灾害早期识别综合遥感关键技术,基于北斗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基于北斗的人工建筑物在线健康监测关键技术,贵州山区、重点场所洪水、山洪、滑坡监测建模与智能预警技术,倾斜实景三维模型+BIM模型+CIM模型多源异构三维模型数据治理创新研究;地下管网气体危险源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防护等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智慧消防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物甄别、风险评估技术,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关键共性技术,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基于众包的食品安全自动化监测和智慧监控举报平台构建技术。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风险预警、防御技术及产品;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生物安全利用技术;生物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信息平台技术。

矿山安全。 煤矿安全无人开采技术,矿山生产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煤矿致灾机制及多节点联合预警技术,煤矿开采形变监测与灾害预警关键技术,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瓦斯预测及快速测定技术,定向钻机瓦斯治理技术、瓦斯地质及瓦斯动态预测可视化技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及无煤柱开采关键技术,煤矿矿井水污染防治技术,井下应急救援技术及新装备,基于无煤柱开采工法条件下自燃煤层防、灭火技术及装备,矿坑地下空间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

应急管理。 山地应急科技理论创新,事故模式分析(FMEA)技术,危化品与园区、矿山、城市建设、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安全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及装备;智能应急预案系统、应急演练仿真技术,应急救援可视化和指挥调度技术,应急指挥通信、交通保障、专用救援技术,基于VR/AR的应急模拟实训技术与应用创新,应急救援人员职业安全信息化模拟模型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创新;各种应用场景的个人防护装备,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特殊地形和封闭空间高精度定位技术;数字化消防站建设技术与应用创新,消防通道占用视频综合分析技术。

三、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

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竞争新优势,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前沿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力量创新策源效应明显增强。 创新平台布局更加优化,企业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能力显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在重大科研任务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重点领域拥有一批高水平攻坚团队。

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成效明显。 现代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保障更加有力,区域创新均衡协调发展趋势明显。

京津冀协同创新加速推进。 雄安新区创新高地效应初显,形成一批环京津协同创新增长极,承接京津创新资源能力明显增强,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生态圈。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基本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评价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竞相勃发。

到2035年,全省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四、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科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全社会研发投入取得新突破。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全省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 立足自主创新,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取得新突破。 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市场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技术转移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产业化。到2025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

——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突破5000家。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取得新突破。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初步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科技创新人才的选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吸引培育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省级以上高新区市(地)全覆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显提升,科技治理科学化程度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进一步激发。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五、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六、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活力、动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加速提升,国内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

——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汽车、机械、特色优势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突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

——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围绕“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在优势特色领域集聚大量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资源,推动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与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构建面向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更友好、更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科技治理更加现代化,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科技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形成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格局,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广西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3.65

22

2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78

1.6

3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家/万家)

48*

54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4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6.62*

25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42

2.5

6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亿元)

565.71

1200

7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6124.05

12500

8

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7994.38

12000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以上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

14.5

15.4

11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

7.70

11.5

注:①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20年数值为同比增长率,2025年数值为“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

②*表示2019年数据。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七、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 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进一步稳固,建成更高水平 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 第一,全社会创新投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 10%,R&D/GDP 达 3.5%左右;每万 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 90 人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 设布局基本完成。

——源头创新供给明显改善。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 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 10%;每万人口高价 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0 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 达 8 万件,在若干重要科学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重 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及装备方 面形成系列重要突破。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建设有新突破,全省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成效显著。企业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型企业持续蓬勃发展,涌现 出一批世界级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 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 1.8%。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 16%。

——创新效率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 自给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用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33%以上,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翻一番。科技成果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加便捷高效,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 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跃上新台 阶,粤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空间取得实质性拓展。广州、深圳、珠江 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显 著提升,全省逐渐形成高水平开放与创新发展紧密融合的新局 面。展望 2035 年,广东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高 效成熟的国际化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 平,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